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世界中医药》 > 20202
编号:13516650
以痰瘀毒论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论初探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20年1月15日 《世界中医药》 20202
     1.2 痰瘀理论 痰浊阻滞于血脉中形成痰瘀,痰瘀与脉管关系致密,瘀血与血黏度、血液流变及微循环等改变密切相关,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与痰瘀具有相关性,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。瘀血证时可见到与痰浊生化物质相关的三酰甘油明显上升,过氧化物脂质值也相应升高,此为瘀血生痰提供了科学依据[6]。痰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:血液流动性降低、聚集性增高,此二者说明“痰中夹瘀”和“痰可致瘀”;一旦血管内皮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(如;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、纤维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、内皮细胞收缩因子、血管紧张素Ⅱ、内皮来源舒张因子、一氧化氮、前列环素等)由致病因素失去自稳性后,促凝促栓物质生成与释放增加,导致机体凝血-纤溶系统异常和血小板功能紊乱,从而使“血行失度”“血脉瘀阻”,使血液处于高度凝聚和黏滞状态[7]。

    如此,痰瘀同治能显著改善血脂代谢紊乱,保护血管内皮,改善血液流变性。还能明显调节NO、ET、MDA、SOD、TNF含量,抑制细胞过度凋亡,对损伤的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。孙亚京[8]报道痰瘀同治在一定程度对血管内皮细胞起着保护作用,有利于疾病的治疗。汪涛等[9]报道,调肝导浊方能明显抑制高脂血清培养下SMC的增殖,推测可能是通过影响PDGF-A以抑制SMC增殖。调肝导浊中药对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M-CSF)mRNA表達具有调控作用,对AS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[10] ......
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5323 字符